在中国,腾讯的“超级应用”微信——一个嫁接了社交媒体、新闻、支付和本地服务功能的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长为更广泛的互联网的替身。没有它,社交和在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腾讯称其为“生活方式应用程序”,这一次典型的空洞营销言论有一定的道理。正如学者陈玉杰所说,微信“超级粘”,与中国社会的日常习惯密不可分。
对于中国城市的许多人来说,微信已经将个人、专业和准社交整合到一个界面中,更重要的是,一个单一的在线个人资料。工作、社交、购物、支付、新闻——日常生活中很少需要离开微信界面。离开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选择。自大流行开始以来,许多特定城市的 Covid 测试结果仪表板和接触者追踪警报只能在微信中访问。这是一个完整的、完全监视的生活日志。
作为一项必要的生存技能,微信用户必须对应用程序的元结构有一个流畅的理解:帖子的可见度圈、对有罪截图的可能性的认识、通过其界面的怪癖阅读行为手势的技术。当一切都记录在案时, 你说话的方式有很多利害关系。最重要的是,中文网络是一个语言战场,到处都是删减、禁区和禁用短语。微信经常在试图推送敏感消息的用户和审查人员(现在是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从人们的时间线和聊天记录中删除可识别的实例之间发生冲突。
贴纸包:小蓝的社交生活
上网意味着用复杂的间接言语形式武装自己:例如,在平台上看到的广泛的尖刻、被动攻击性表演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应对机制。这是对生活和工作的精心安排,必然是低调地沉浸在不置可否的情绪状态(如沮丧或懒惰)的不置可否的表达中。
间接语音也是一个“贴纸”——基本上是 GIF 和带有微信 DRM 的小图像——大放异彩的舞台。贴纸在其他地方没有直接的对应物,它已经发展到满足中国网络对视觉表达的非常特殊的需求。他们万花筒般的互文性是二十多年来通过惯例、规范和审查制度转变的结果。今天,你可以看到2000 年代中期在中国留言板上流传的自定义表情集的贴纸残余、2010 年代初期在 QQ 上占主导地位的“熊猫头”模因图像,以及韩国聊天中流行的富有表现力的卡通动物应用 LINE 自己的贴纸平台,于 2012 年推出。它们对于暗示优于陈述的沟通也变得至关重要。它们提供了一种日常共享的密码,一种在不直接说明的情况下暗示某事的方式。
在暗示优于陈述的情况下,贴纸已成为沟通的关键
贴纸具有其他聊天应用程序(尤其是 WhatsApp 和 Meta Messenger)无法复制的表达范围。它们不仅仅是“反应”,如 bitmojis 或表情,而是一种完全融入微信的生活语言。贴纸让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蒂姆·马卡姆 (Tim Markham) 在他的《数字生活》一书中所说的“身处世界”的信号——允许在一个不适合处理的应用程序中进行“观察、几乎没有注意到、响应、不响应和继续前进”的行为社会生活的这些复杂性。在微信界面上,打开贴纸抽屉的按钮位于空白消息提示旁边,您希望在此处找到“发送消息”。对于死记硬背的、模板驱动的对话设置——早上好、谢谢、致谢——它们是一种单击即可产生情感的快捷方式,比图像更易于使用。
您可以将任何图像导入微信以构建个人贴纸集,以及可在市场上下载的惊人多样性的“包”。贴纸包可以基于流行文化人物( 流行歌星 GEM 、法学教授罗翔和2022 年冬奥会吉祥物 Bing Dwen Dwen都有自己的贴纸包),以原创角色为特色,精心构建世界( “ Duckyo Friends ”和“ What猫? ”是一些个人的最爱)或令人愉快的情境(“恼火的设计师回应客户要求”,“锻炼兄弟”)。与模因一样,已经开发了一系列贴纸模板,可以在新趋势出现时吸收新趋势。来自中国网络文化早期留言板时代的文物,例如围绕中国前总理江泽民的描绘的邪教,今天纯粹作为流传的贴纸而存在。政府机构,最令人不安的是北京反恐警察局,现在积极传播反映机构宣传的微信贴纸。
贴纸在微信中用它们所代表的短语进行标记——例如输入“累了”,微信会自动完成你收藏的贴纸建议。这帮助贴纸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一个由流行文化 GIF、动画插图、模因字幕、基于文本的文字游戏和扭曲的表情符号组成的密集参考网络。在中国,它们是网络俚语如何成为主流,以及诸如“ 让它腐烂”之类的超具体情绪如何得到表达。他们可以表现出的亵渎和暴力程度表明,与中国网络的其他方面相比,贴纸相对未经审查。 流畅地使用贴纸可以让人感觉熟练,就像流畅的在线敏捷性一样。贴满贴纸的对话带来的随心所欲、尽情狂欢的乐趣,往往是微信对日常在线生活的束缚可以忍受的原因。
贴纸包:什么猫
贴纸正常使用的背后是整个贴纸行业,促进了作为可交易对象的异质情感的产生。贴纸是一项大生意,可能被称为“情绪板工业综合体”的一部分。在互联网平台化的一个熟悉模式中,从大量用户生产开始以填补应用程序功能中的关键差距的东西被第三方生产商商品化,然后由应用程序本身商品化。大型工作室现在大量制作鸭子、柴犬、猫和猪的卡通动物寓言,为每个可以想象的对话场景创建包,并且针对可识别贴纸角色的 IP 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微信在中国社交网络上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或许让这不可避免,但贴纸在这种转化为资产的过程中幸存下来,其创造力基本完好无损,这说明了它们的表达能力。
贴纸可以被理解为亚洲研究教授玛格丽特·希伦布兰德(Margaret Hillenbrand)在她的著作《负面曝光》( Negative Exposures )中将其理论化为“照片形式”的更普通的版本:涉及“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解密工作”的媒体,创造亲密的,人际“编码档案”清晰,笑话,和共享的意义。她利用 20 世纪漫长的中国创伤性和强大事件——天安门广场大屠杀、文化大革命——挥之不去(并秘密传播)的图像,展示照片形式如何在压制环境中发挥作用,作为可视化难以言说的模式大声。
将针对如此重大的世界事件发展起来的理论应用于贴纸可能看起来很奇怪,贴纸是一种主要关注传播懒惰卡通鸭等图像的媒体。但这是重点的一部分。贴纸揭示了中国日常生活文化中的公共秘密现实是如何具体化的。有了贴纸,视觉模糊、混合、幽默、情感掩饰、讽刺和矛盾心理的策略——曾经是处理重大政治事件的艺术家的专利——已经成为平凡视觉表达的主要部分。
视觉模糊、情感掩饰和矛盾心理已成为世俗视觉表达的主要部分
Hillenbrand 的关键点之一是,照片形式不会通过戏剧性地揭示曾经隐藏的东西来“公开”公共机密,而是提供“陌生化策略”,即看到视差视图的方式,鼓励观众“重新凝视社会世界。”它们的影响是反复的,通过习惯性的接触来建立一种保密和共享联系的语言。他们在“知道什么不知道”是一种结构力量的地方茁壮成长。在给观众一个“破解密码”的过程中,照片形式允许情感表达的阈限、阴谋空间。贴纸同样可以帮助将边缘化群体联系在一起:酷儿编码的贴纸、小众粉丝的贴纸、特定工作环境下的人的贴纸。在大型微信群中——这可能是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最常见的社交方式——贴纸选择的功能类似于手提袋标语或 T 恤图案:宣示和解读信仰和兴趣的方式。
近年来,贴纸一直是——甚至可能是在推动——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捕捉到了中国年轻人的不安和不满。广泛报道的“平躺”、“ 摸鱼”等短语通过贴纸电路保持活力,捕捉了官方媒体淡化的对工作场所剥削的讽刺性认识。用郭少华的话来说,贴纸在他们对“禁忌”感情的微小、俏皮、狂暴的探索中,助长了霸权阵型的“微裂痕”。它们成为趋势言论的存储库,这些言论可能是“未经批准的”或公开的政治性言论——照片形式的聚集,形成了笑话、观点和妙语的“编码档案”,既“封闭又明显”。
三心二意的熊在工作。左边的文字:“因煽动偷懒事件而被捕”
贴纸代表了与不透明平台逻辑进行日常斗争的规范化战线。微信上的照片——它在中国社交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现在已经接近十年——也许只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时间线上点击几下。它捕捉到的动态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出现在每个具有或多或少的总体野心的社交平台中。算法逻辑的协调,即通过不断探索和边界测试对平台内容审核的直观理解,可以在例如 TikTok 的“ algospeak ”中看到,用户用“不活跃”之类的代码词替换“死”之类的短语”这可能会被控制帖子可见性的算法降级。但是照片形式的逻辑也作为社会运动(例如缅甸 Facebook 上的反军政府激进主义)和反动 subreddits 背后的组织原则出现:一个持久的内核被扭曲和重新混合以生存并以编码的形式保持可用邀请进入阴谋空间。这种策略在网络生活中编纂了一种反霸权的“常识”,这些网络生活由渴望越来越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台主导。
抑制 不仅停止表达,而且导致它变成新的形式
虽然中国网络通常被理解为纯粹通过审查来阻止表达,但在微信的阴影下,贴纸雕刻出的这个话语空间让人想起米歇尔·福柯的权力概念是富有成效的:压制 不仅停止表达,而且导致它演变成新的形式。同时,这些新形式提供了新的、矛盾的安慰方式。
“就沉默 [is] 窒息而言,”Hillenbrand 写道,“小小的言语行为可能会给他们自己带来重要的解脱。”这也适用于贴纸。 流行的贴纸揭示了“正能量”媒体景观的官方命令想要投射的反面:情绪板充满了持续的不稳定感,失去了公民归属感。凝视贴纸提供的视差日常生活世界,当它们还唤起在“暗示”和“陈述”之间不稳定平衡的生活时,将它们识别为必要但稍纵即逝的逃生口可能具有挑战性。即使它们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它们也谈到了一个看似永久的裂痕,受试者必须内化并不断导航。很多贴纸都是失败主义的,往往强化了不稳定的条件,暗示了一种预期的消极情绪,毫无疑问,事情会变得糟糕。在中国职场微信群中,收到似乎暗示暴力或暗示自残的令人不安的贴纸并不罕见。
当我第一次沉迷于微信贴纸时,我认为它们是“麻醉感觉”的例子,这是 Lauren Berlant 的一个术语,用于防止过度紧张的感觉——“一种倾向的失望”,他们在《性》中写道,或者难以忍受,“为了避免实际失望的破碎感。” Asa Seresin 对“异性恋”的描述向我暗示了这种联系,在这种描述中,个人对异性恋表现出不认同,最终表明他们对异性恋的忠诚。
贴纸有助于巩固他们自己对“正能量”主流的表演性否认,提供微妙的情感反应模板,使人们能够接触(并正常化)“难以言说”的情绪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过于不合时宜,例如抑郁、愤怒、困惑或情欲。在微信限制性的在线生活模板中,贴纸的无处不在为共享情感库打开了一个空间,这与应用程序和国家想要规定的用途背道而驰。在那个空间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一定或自动是一种有影响力的抵抗形式,但它确实打开了一个矛盾和可能性的空间。
在微信作为一个平台的技术超越和中国政府的情绪化照明之间,将这个由贴纸划出的空间映射可以揭示新的、充满希望的关系形式——不仅适用于中国网络中的微信用户,也适用于所有身为或可能很快就会被置于超级应用程序的包罗万象的逻辑之下。也许贴纸提供了希望,即无论数字平台将我们推为新常态,无纪律的即兴创作都能蓬勃发展。
微信贴纸以现在的形式出现的不稳定条件是全球性的,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类似贴纸的不合时宜情绪的发泄。正如 Hillenbrand 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所说, “不受约束的感觉是对不稳定的悬崖边缘的合理反应。”它可能不会一直是卡通鸭子,但“贴纸模式”——这些习惯性的拒绝在受损的数字空间中晒太阳的做法——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微信贴纸教我们如何阅读这些视差世界,看到即兴代理突破平台的预编程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