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仪式
《论语》描述了许多符合对仪式的一般理解的做法,如适当的哀悼和如何尊重客人。指导往往是具体的:“参加村里的酒会,[孔子]只有在老人离开后才会离开。”
但其他段落描述了一个更广泛的仪式版本:“不要看,除非它符合仪式;不听礼,不听;除非符合仪式,否则不要说话;除非符合仪式,否则不要移动。
看起来像是神经质的秘诀,实际上是对包罗万象的仪式的革命性陈述。考虑适当的时机,这对于标准仪式至关重要。你只在正确的时间在教堂唱歌。不过,正如孔子所指出的,时机是所有活动的基本要素。 ‘还没到说话的时候就说话——这叫做鲁莽。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这叫做保密。有时你急于说些什么,而不是等待你的朋友说完。你没有把谈话的节奏当作神圣的。你违背了儒家的礼节。会发生什么?你的朋友因为你打断了他们而生气。
节奏和模式无处不在,与之和谐的可能性也是如此。在一段非凡的段落中,孔子和他的弟子惊吓了一只野鸡,它飞了起来,然后落在了树上。 ‘多么及时啊!多么及时!他哭。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反应。鸟儿怎么能及时?为什么这个轶事结束了一个专门针对一般仪式的章节,例如接待客人?
通过认识到一切都是有节奏的,这个谜题就解决了。
“天堂怎么说?”孔子沉思。 “然而,四个季节循环往复,在那里找到了它们的动力。”用传道书第 3章的话来说,凡事都有定时:静默有时,说话有时,天下万物都有时节。
就像熟练的音乐家相互和谐地即兴演奏一样,我们可以与世界一起演奏。这部戏有自由的空间。有无数种方式可以进行良好的对话,在远足时可以专注于自然的无限特征。但是,正如任何音乐家都会告诉你的那样,创作优美的音乐也需要服从约束。和谐是合作,合作意味着尊重你的合作伙伴,尊重他们的愿望和贡献的模式。
遵循儒家仪式意味着在神圣的生活活动中与世界合作……这意味着认真对待约束,而不是怨恨或忽视它们。这样做是快乐的,而不是繁重的,就像与其他音乐家一起演奏比试图在他们身上演奏更好。练习足够,适当的仪式自然而然地出现。和谐是毫不费力的。又说“行礼,以和为贵。”
仪式比好习惯更重要
仪式作为不费吹灰之力的行动——中文是无为——可能会使仪式看起来像习惯。好习惯(和坏习惯)是通过重复培养的轻松、反射性的行为。
但是这个类比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习惯很难改变。他们不灵活。例如,如果您习惯与人握手打招呼,那么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不握手可能最初需要付出努力。你必须改变这个习惯。
从这个意义上说,仪式更像是即兴音乐或运动表演。爵士独奏家不会按照刻板的习惯演奏。他们适应他们的乐队成员,晚上的心情。优秀的运动员也是如此,他们会适应不同的对手和条件。根据习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玩耍,就相当于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问候你遇到的每个人,从陌生人到你的配偶。
儒家礼制也同样灵活。这取决于对任何给定情况下相关因素的认识。服从仪式的人不会出于习惯而握手。她握手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握手是正确的做法。当大流行来袭时,握手可能不再是打招呼的正确方式。如果你的行为习惯了,改变它们需要付出努力。但是,如果你的行为是一种仪式的功能,那么你就会从握手中转移出来,并根据新环境的相关因素调整你的问候方式。如果你是仪式大师,调整会毫不费力,就像运动员或音乐家一样“在区域内”。
我们已经在传统仪式环境中进行了这些毫不费力的调整。如果您在礼拜场所有穿鞋的习惯,那么在参观佛教寺庙时可以毫不费力地脱掉它们。这很容易,不是因为您将自己的意志外包给习惯,而是因为您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脱鞋的仪式重要性,尽管您有不穿鞋的习惯。儒家仪式只是让世界成为你的殿堂。
事实上,接受儒家仪式帮助我改掉了各种坏习惯,比如紧张地拔胡须,或者把衣服扔在床上而不是挂起来。如何?我承认世界的模式并将它们视为神圣。胡须不是用来拔的;床不是存放我衣服的地方。违反这些模式就像我穿着鞋子走进寺庙一样。
但是所有这些关于模式的讨论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床上的衣服、开车时发短信——模式很明显。但是如果模式不清楚怎么办?如果您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您周围的音乐家正在演奏您从未听过的旋律怎么办?
幸运的是,孔子有办法:学习!
永远不要停止学习
在整个论语中,孔子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他经常引用《诗经》等经典,我原本认为儒家的仪式只不过是对那些经典所描述的无意识的服从。
但这不是孔子所教导的。首先,他承认一些稀有的人可能根本不需要从经典中学习。谈到过上理想的生活,“那些与生俱来的人是最好的;那些通过学习来理解它的人是第二的。生下来就明白的人。我们所有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人——一位能凭直觉感知社交聚会复杂动态的大师,却对与会者一无所知。在音乐家的类比中,这是可以坐下来以任何风格即兴演奏的天才。但是,即使您不是那样,您也可以了解一些有关事件和人员的信息,这样您就不会因进入私人对话或提出禁忌话题而犯错误。
由于仪式支配着所有情况下的所有行为,因此研究经典在两个关键方面具有独特的帮助。首先,经典包含经过时间考验的生活智慧,像我这样的非行家可能只有通过艰苦的尝试和错误才能获得。当你研究它们时出现的共同规范——孔子和耶稣一样,提倡一种黄金法则——暗示了现实中某些基本模式,这些规范旨在与之协调。
其次,如果您从未研究过经典,您将更难以理解支配从语言到基本社交互动的一切事物的动力。神圣的文本、民间故事和童话、童谣和谚语——这些都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社区组织。如果您不了解您和您周围的人为何如此行事,为什么机构的结构为何如此,您怎么能期望和谐地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并不要求严格遵守经典中描述的规范。 “大事小事,只拘泥于礼节,办不到的事就会留下来。”死守特定的仪式根本不是仪式。这是习惯。
这意味着它与孔子对我们学习与我们自己文化相关的经典的灵活性的认可是一致的。 (比起邵的音乐,我更喜欢约翰尼·卡什的《我走线》。)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的文化”通常是多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模式。广泛学习有助于我们与碰巧遇到的任何音乐风格相协调。如果您知道在印度点头和摇头的含义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那么当您第一次对剧烈的摇头感到惊讶时,您就不会感到不必要的冒犯。
虽然经典非常有用,但它们远非唯一的研究对象。孔子不断地寻找有关新语境的信息。例如,在参观一座寺庙时,他“就所发生的一切提问”。见此,有人讥讽道:“谁说邹公子懂礼?他进了大祖庙,什么事情都要问。
孔子有一个千古的回答:“这个问,其实是礼的一部分。”
他的回应不仅强调了儒家仪式的广泛范围,还表明了仪式与习惯的区别。习惯没有留下提问的余地。相比之下,孔子并没有反射性地行动。当他缺少相关知识时,正确的仪式是通过提问来学习。只有这样,他才能开始按照仪式行事——而且,美妙的是,仅仅通过提问,他就已经在这样做了。
在你成功之前你不能伪造它
对孔子来说,学习固然重要,但它却次于修养。一个没有书本学问的有德之人,仍然具有“足以称其为“有学问”的品质。更重要的是,真诚和善良等美德对于仪式至关重要。 “不善之人,”孔子问,“他与礼有什么关系?”
这违背了“假装直到你做到”的普遍格言,这表明执行正确的行动最终会导致正确的心态或意图。基本假设是,一个动作的正确性可以与执行它的人的性格分开。
孔子不同意。 “如果我在牺牲时没有完全在场,就好像我根本没有牺牲一样。”如果不真诚地进行仪式,仪式就不是仪式。假装爱另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因为“爱”需要真实地去做。不存在独立于真诚的“爱心行动”。遵从儒家礼节的生活也是如此。你必须真诚地相信世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你必须真诚地渴望与它和谐相处。
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例子是一个名叫公明嘉的人,他被孔子挑出来给予热烈的赞扬。为了什么?没什么特别的:“他只有在真正快乐的时候才会笑,所以人们永远不会厌倦听到他的笑声。”
这个看似平庸的例子突出了仪式中性格和行动之间的必要关系。你可能知道什么时候笑是合适的,但如果你假装笑,仪式就会失败。我们习惯于不真诚地笑,以适应或展示我们是多么放松。打破这种习惯,抵制诱惑——当你认识到假笑就像在葬礼上笑一样亵渎神明时,这很容易。你怎么知道笑的正确时间?在适当的时候,是的,但也只有在你感觉到它的时候。遵循那个仪式,人们永远不会厌倦你的笑声,就像他们永远不会厌倦公明佳的笑声一样。
原文: https://psyche.co/guides/how-to-live-free-and-in-harmonious-ease-with-confucian-ri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