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计划在戈壁沙漠开始建设示范钍基熔盐反应堆。 IEEE Spectrum 报道: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10 月份发布的环境影响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SINAP) 管理的 10 兆瓦反应堆项目计划于 2030 年投入运行。该项目是继 2021 年完成的 2 兆瓦实验版本之后开始运营的。中国的努力使其在钍基燃料增殖和熔盐反应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世界其他地方的几家公司正在制定这种燃料或反应堆的计划,但尚未运营。在中国开展试点项目之前,最后一个运行的熔盐反应堆是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熔盐反应堆实验,该反应堆以铀为燃料。它于 1969 年关闭。钍 232 存在于火成岩和重矿砂中,在地球上的含量比核燃料中常用的同位素铀 235 更丰富。但这种弱放射性金属并不直接裂变——它不能进行裂变,即原子核分裂产生能量。因此它必须首先转化为可裂变的铀233。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否经济实用还不太清楚。钍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通过减少对铀的依赖来帮助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特别是对于印度等拥有巨大钍储量的国家而言。但中国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采购它:这种元素是中国庞大的稀土采矿业的废品。利用它可以提供几乎取之不尽的燃料供应。据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中国甘肃省已经在考虑未来能源供应的海洋和航空航天应用。中国反应堆的技术细节很少,SINAP 没有回应 IEEE Spectrum 的信息请求。中国科学院的环境影响报告指出,熔盐堆堆芯高3米,直径2.8米。它将在 700 摄氏度的温度下运行,热输出为 60 兆瓦,发电量为 10 兆瓦。 […]但是钍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一项重大任务是应对扩散风险。当钍转化为铀233时,它就可以直接用于核武器。华盛顿特区忧思科学家联盟核电安全主任埃德温·莱曼表示:“它的质量与分离的钚相当,因此非常危险。”如果燃料在运行期间进出反应堆堆芯,他说,这一运动引入了盗窃铀233的路线。
在 Slashdot 上阅读这个故事的更多内容。